◎譯 名 狩獵 / 誣網(港) / 謊言的烙印(台) / 捕獵 / The Hunt
◎片 名 Jagten
◎年 代 2012
◎産 地 丹麥 / 瑞典
◎類 别 劇情
◎語 言 丹麥語 / 英語 / 波蘭語
◎上映日期 2012-05-20(戛納電影節) / 2013-01-10(丹麥)
◎豆瓣評星 ★★★★✦
◎豆瓣評分 9.2/10 from 334,924,314,466 users
◎豆瓣鏈接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985810/
◎片 長 115分鍾 / 110分鍾
◎導 演 托馬斯·溫特伯格 / Thomas Vinterberg
◎演 員 麥斯·米科爾森 / Mads Mikkelsen
托瑪斯·博·拉森 / Thomas Bo Larsen
安妮卡·韋德科普 / Annika Wedderkopp | 飾 Klara
拉絲·弗格斯托姆 / Lasse Fogelstrøm
蘇西·沃德 / Susse Wold
安妮·路易絲·哈辛 / Anne Louise Hassing
拉斯·蘭特 / Lars Ranthe
亞曆山德拉·拉帕波特 / Alexandra Rapaport
拉斯穆斯·林德·魯賓 / Rasmus Lind Rubin
◎編 劇 托馬斯·溫特伯格 / Thomas Vinterberg
托比亞斯·林道赫姆 / Tobias Lindholm
◎制 片 人 Martin Persson Martin Persson
托馬斯·溫特伯格 / Thomas Vinterberg
◎攝 影 夏洛特·布魯斯·克裏斯滕森 / Charlotte Bruus Christensen
◎服 裝 馬農·拉斯穆森 / Manon Rasmussen
◎簡 介
剛剛和妻子離婚的盧卡斯(麥斯·米科爾森 Mads Mikkelsen 飾)目前在一家托兒所工作,心地善良個性溫和的他很快就受到了同事和孩子們的喜愛,其中,一個名叫卡拉(安妮卡·韋德科普 Annika Wedderkopp 飾)的早熟女孩對盧卡斯尤爲的親近。面對女孩幼稚 而單純的示好,盧卡斯隻能婉轉的拒絕,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舉動将他的生活推向了風口浪尖。
卡拉報複性的謊言讓盧卡斯背負起了性侵女童的罪名,一時間,這個好好先生成爲了整個小鎮排擠和壓迫的對象。好友的憤怒,前妻的不信任,愛犬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惡意讓盧卡斯幾近崩潰,而當小小的卡拉吐露真相之後,惡意卻并沒有随着盧卡斯的重獲清白而劃下句點。
◎獲獎情況
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4)
最佳外語片(提名) 托馬斯·溫特伯格
第65屆戛納電影節 (2012)
主競賽單元 金棕榈獎(提名) 托馬斯·溫特伯格
主競賽單元 最佳男演員 麥斯·米科爾森
凡爾根獎 夏洛特·布魯斯·克裏斯滕森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托馬斯·溫特伯格
第71屆金球獎 (2014)
電影類 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25屆歐洲電影獎 (2012)
最佳影片(提名) 西瑟·格勞姆·約根森,托馬斯·溫特伯格,莫頓•考夫曼
最佳導演(提名) 托馬斯·溫特伯格
最佳男主角(提名) 麥斯·米科爾森
最佳編劇 托比亞斯·林道赫姆,托馬斯·溫特伯格
最佳剪輯(提名) 雅努斯·比利斯科夫·揚森,安妮·奧斯特魯德
第28屆西班牙戈雅獎 (2014)
最佳歐洲電影(提名) 托馬斯·溫特伯格
第85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2014)
五佳外語片
第19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2014)
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29屆美國獨立精神獎 (2014)
最佳國際電影(提名) 托馬斯·溫特伯格
第15屆英國獨立電影獎 (2012)
最佳外國獨立電影
第18屆金衛星獎 (2014)
電影部門 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12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18屆聖地亞哥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14屆溫哥華影評人協會獎 (2014)
最佳外語片
第13屆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外語片(提名)
最佳青年女演員(提名) 安妮卡·韋德科普
第22屆東南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外語片
第17屆美國在線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男主角(提名) 麥斯·米科爾森
第4屆豆瓣電影鑫像獎 (2014)
鑫豆單元 最佳影片(外語)(提名)
鑫豆單元 最佳男演員(外語)(提名) 麥斯·米科爾森
◎幕後揭秘
丹麥影片《狩獵》涉獵亵童題材,在戛納電影節一亮相就獲得了不少好評,成爲競争金棕榈大獎呼聲最高的影片之一。影片的故事來源于真實生活。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1998年憑借《家宴》揚名國際影壇後沒多久,他就從一名心理醫生的口中得知了這個故事。但究竟是什麽促使他在十多年之後,重新回到這個故事,拍攝了這部影片呢?以下是導演出席2012年5月戛納電影節時接受的訪談:
是什麽促使你在十多年之後拍攝了這部電影?
之前我們拍完了《潛水艇》一片,我希望和影片的編輯托比亞斯林德霍姆再合作一次。我們都偏愛以真實爲基礎的故事。我和托比亞斯談論了(《狩獵》的)故事雛形,當時他剛剛成爲一名父親,他立刻被這個故事吸引了。我們特别熱切地想要講述關于一個無辜的男人,在現代社會中成爲一種新的“巫術迫害(witch hunt) ”對象的故事,一個非常真實的故事。
看完了這部影片之後,人們會對兒童所說的話産生懷疑,這不是很危險麽?
人們必須意識到即使是兒童,也可能撒謊。在丹麥,有一句諺語說小孩子和酒鬼總是說實話,但這根本就不是真的。通常,兒童會撒謊,目的是讓大人高興。在本片當中,他們依舊成爲了受害者一方,因爲所有那些關于心理醫生、婦科醫生、法庭的經曆的陰影會伴随他們一輩子。
和《家宴》有些相似,《狩獵》也是一個關于喪失純真的故事。
在《狩獵》當中,你可以看到一群像小孩子一樣不負責任地行事的大人。我們猜想,孩子應該是純潔的,或者至少我們曾經這樣猜想。然而如今,世道變了,變得人心惶惶。我1998年來到戛納時想表達的是這些,而我這次回來所表達的是另一種極端。恐怕真正的真相是在這兩種極端的中間。
你認爲影片的結局是大團圓式的麽?
接近于。丹麥人并不習慣大團圓結局。這是一個黑暗,險惡的國度(笑)。重要的是,在電影的結尾,沒有人背叛任何人。每個角色都可以得到辯護,我們确保每一個人的動機都能夠得到理解和有正當的理由。這正是使情況變得複雜的原因。
你真的認爲丹麥是一個如同你在電影中描繪的那樣“險惡”的國度麽?
我愛我的祖國,我打算留在這兒,我也很爲丹麥電影業的強大感到自豪。但是那些來自不僅僅是丹麥,而是整個斯堪地維亞地區的黑暗童話的傳統對我影響很深。丹麥人通常是幸福的,但是我總是被黑暗的故事所吸引,盡管這隻是代表了當今我們社會的一小部分。
分享一下您在兩次來到戛納中間的職業經曆吧!
我一直在拍電影,從沒停下過。我對這期間拍攝的作品感到很自豪。《家宴》某種意義上是一個結束(該片被認爲是“DOGMA 95”手冊派的巅峰之作,之後這種風格就走上了下坡路)。我沿着一種方向走到了極緻,它把我帶到了戛納。之後我換了一種方向,而那種方向最終又把我帶回了這裏。《狩獵》這部電影,是我回到了自己在學生時期想要拍攝電影的那種方向,那是我在遇到Dogma之前。
評論0